太行山的地理意义

发布时间:2023-09-05 10:36:03 | 作者:小智

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陆,有一方钟灵毓秀、历史悠久之地,自古便以濒临黄河、内揽太行的山川形胜而著称。巍巍太行山,浩浩中华魂!太行山从北向南蜿蜒起伏,像一条巨龙卧伏在华夏大地上。那它又有哪些地理意义呢?

太行山的地理意义

1、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分水岭。

2、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

3、是我国山西省和山东省的行政分界线。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显系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化石。

浅识太行山脉

太行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山脉之一,其范围有多大,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总结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狭义的太行山脉,二是广义的太行山系(或太行山区)。

狭义中,按主体山脉的自然延伸,太行山脉包括了北段的西山、中段的太行山、南段的王屋山和中条山,山脉绵延900余公里;广义中,按山系的构成,太行山系不仅包括了太行山脉,五台山、系舟山和太岳山都涵盖其中,民间把这大区域称为太行山区。

太行山脉东北接燕山、西南衔秦岭,长度是传统太行山的两倍有余,山西省与河南省、河北省皆以太行山脉为分界地带,由于拥有许多东西向的横谷,发源于山脉西侧的河流大部分往东流,因此它并非是“合格”的分水岭,河北的多数较大的河流,实际上发源于太行山脉西麓

太行山从哪里来

太行山系的构造运动,最早可以推演到太古宙新太古代(距今25亿年之前),虽然位于海底,却已经沉积起了较厚的沉积物,在吕梁阶段的地质构造活动中,伴随着早期基性喷发、造山运动、石英岩脉侵入,变质十分强烈,太行山系的基底岩层形成。

吕梁阶段的地质构造活动结束后(距今18亿年前),山西台背斜逐渐形成,太行山系所在的古地块也发生了差异升降运动,太行山系的雏形在海底生成,并以缓慢的速度抬升,历经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距今8亿年-2.3亿年)的数次造山运动和海侵海退,太行山系沉积了极厚的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沉积物,最终奥陶纪和二叠纪时期的沉积物变质成了矿产,故太行山系西部多深层含矿地层。

距今约2亿年前,燕山阶段地质构造活动开始,太行山系的抬升速度加快,太行山系已经抬升到一定的高度,海退时露出海面,沼泽广布,树木快速生长,海侵时被淹没于海底,沉积物覆于其上,数千万年间海侵海退交替上演,地壳运动加上变质作用,太行山系也拥有丰富的浅层含煤地层。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太行山系加快了隆升,第四纪后(约248万年前开始),华北平原相对下沉,故太行山系的东侧地形十分陡峭、西侧则相对徐缓,太行山系正式形成,随后的百余万年间,不停息的地质构造运动、交替出现的冰期和间冰期、强烈而集中的流水侵蚀,本身就是砂岩山体的太行山脉在“千锤百炼”下,出现了众多壮美的地貌景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剧烈的地质运动催生了太行山体,强烈的外部自然力量塑造了太行山的壮美地貌,或许是华北平原的坦荡衬托了太行山脉的雄浑与磅礴,也或许是黄土高原的破碎衬托了太行山脉的阴柔与飘逸,众多的崖壁、峡谷、裂缝、崖沟、横谷构成了太行山脉的壮丽山河,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因此把太行山脉称为“天下之脊”。

兵家必控之要道

秦国战神白起出轵关陉,进而控制太行陉将韩国一分为二,在韩国的操作中,秦国与赵国在长平进行了一场大战,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加快统一天下的进程;多年之后,秦国王翦率军伐赵,所经之道便是井陉。

韩信率领几万人马攻击赵军,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献计,讥笑韩信不懂兵法,并在井陉口聚集兵力,探到消息的韩信领兵进入井陉,用计对赵军两面夹击,最终彻底摧垮赵军,此为成语“背水一战”的出处。

蒙古伐金时,在军都陉有了挫折,随后改经飞狐陉,控制紫荆关后兵临金中都(今北京)城下;明英宗率军征进犯大同的瓦剌,最后顺着军都陉撤退,土木堡之变上成为瓦剌俘虏,待瓦剌控制紫荆关,再次兵临京师城下(今北京)。

除了陉道上有金戈铁马之事,还有太行山区中也有跌宕起伏的炮火,如平型关,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大捷便发生于此,太行山以艰险的地形在抗日战争中力挽狂澜,无疑给处于低潮的中国人带来了信心和鼓舞,给江山沦陷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太行山因此又被称为中华脊梁山。

太行山精神

太行山上,不止发生过跌宕起伏的战事,也发生过数不清的筑立精神故事,愚公移山只是这些故事的开始,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励下,艰险的山河阻挡不住中国人开路的热情,山脉中有横向河谷、裂谷自然很好,没有也无所谓,路依然在中国人的脚下踏出、在中国人的双手上凿出,有这样的精神信念,新时代的中国工匠们才修筑出一个个超级工程。

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自力更生是中国人固有的性格和品质,在它们的支撑下,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战胜各种困难,即使处于低谷,血肉中的信念不灭,一直屹立于世界之东方。年且九十的愚公都有移山开路之志,青壮年何尝没有,有了这股精神内力,智叟何以对之?

艰险的太行山脉“高万仞”,似乎难以逾越,但在太行山精神的鼓舞下,人们以共有的血性,在太行山脉中开出了一条条陉道、凿出了一条条挂壁和贴壁公路,还有在斗志昂扬年代劈山修筑的红旗渠,这就是太行山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