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43:34 | 作者:小智
茅盾,男,(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矛盾的作品:
1、《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是茅盾于1932年6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原名《倒闭》,但时任《申报月刊》主编的俞颂华觉得创刊号上登“倒闭”不吉利,遂改名《林家铺子》,发表于同年7月15日《申报》月刊上,全文约2万字,后被收入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35年5月出版的茅盾小说集《春蚕》中,现广泛收录于同名小说集中。
2、《野蔷薇》
富家女千花与时尚女性杂志记者萌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她们耀眼夺目,又天真烂漫,满怀对爱情的憧憬,曾以为所有不幸都与自己无关。然而,美好的幻想被现实击碎,纯情的千花被歌舞伎演员欺骗,萌则陷入与已婚评论家的感情纠葛。蔷薇花般美丽的女孩,在青春中品味爱情的苦涩,也在这苦涩中渐渐成长。
3、《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为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所作,这时,作者茅盾从新疆返内地,途经西北高原,看到了解放区军民艰苦抗战的顽强斗争精神,使他深受鼓舞。文章借礼赞西北高原上“不折不挠”的白杨树,歌颂抗日士兵的坚毅顽强和北方人民的质朴、力求向上,表达对他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贱视人民群众的少数分子的鄙视和斥责。
作者紧紧抓住中华民族,华北人民与白杨以及共同具有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气概和斗争意志等相似之处。以白杨树来象征华北人民、中华民族,以赞美白杨来赞美华北人民,中华民族。
4、《水藻行》
茅盾的《水藻行》 突破了社会剖析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历史性质,更趋于生活实感和人性的挖掘,揭示出了作家对婚姻中男女关系及其伦理意义的把握,显示出作家的写作特色及写作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5、《卖豆腐的哨子》
文章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后引发的巨大而又“难言”的怅惘忧愁。那么,作者具体又因何而愁呢?文章表现得“难言”而隐晦。但我们可以随着作者对自己情感的四次“排除”,进一步明确其心理历程。
斯人已盖棺定论,我们当然不会怀疑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文学家们的坚定性,我们都理解跋山涉水的长征需要小憩,艰苦寂寞的航行需要暂避风雨。其实,也正是《卖豆腐的哨子》所表现出的那种虽流落异国他乡,却不以自身为悲,视天下苍生为己任,深入骨髓的佛般慈悲的心肠,让我们看到了茅盾先生超出常人的伟大。
矛盾的创作特点:
1、主题思想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2、艺术手法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