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省会是哪个城市

发布时间:2023-09-07 11:27:28 | 作者:小智

新疆最原始的称呼是柱州,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新疆省会是哪个城市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权与西域各城邦建立了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语言

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与移民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清代及后来关内汉回人民西迁的结果,乌鲁木齐回民来源为陕西、甘肃入疆的回民;19世纪60年代,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大批回民逃往新疆,其中乌鲁木齐是最主要的集居地。乌鲁木齐老派方言属兰银官话北疆片,操兰银官话的人主要居住在市郊和乌鲁木齐县,多为回民,因此俗称“回回话”。乌鲁木齐方言中的老派又有汉族话和回族话之别,但是他们之间的“语言特点很接近,可以看作是一个土语群,合称为乌鲁木齐话。

在语音方面,经常是z/c/s和zh/ch/sh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有许多特色词汇,比如:”尔“的意思是扔,”不尔视“是不理睬,”歪江“是一个感叹词。还有些词借自少数民族语言,例如”皮芽子(洋葱)“借自维吾尔语,”冬不拉(一种乐器)“借自哈萨克语。而且新疆话词汇中有不少”子“尾词,如”拉条子(新疆拌面)“”揪片子(一种面食)“”酸奶子“等等。

民俗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诺吾鲁孜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肉孜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得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撒子、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有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当天维吾尔族成年男性要到所在地的清真寺参加会礼,向真主祈祷。会礼散后,要先上坟,祈祷亡灵。

回族

回族主要传统节日是“大尔德”(开斋节、肉孜节)和“小尔德”(又称宰牲节、古尔邦节)。节前,家家都要清扫居室,制作美食以备节日招待客人。节日清晨,男性成年人都要去清真寺会礼,妇女在家准备饭菜。节日期间,要走亲访友互相拜节祝贺。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以前没有固定的礼拜寺。肉孜节、古尔邦节、诺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的主要传统节日,“诺吾鲁孜”意为“春雨日”,节日的主要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能带来吉祥幸福,还要吃用小麦、青裸、大米、小米、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诺吾鲁孜饭,以祝愿人丁平安,牲畜兴旺庄稼丰收。

传统服饰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的衣着比较讲究。老年男性喜欢穿右衽斜领无纽扣的“治祥”(长上衣),腰系长带,足着“买斯”(软底鞋),外套“喀拉西”(套鞋);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西式长裤外着西服或便服,喜穿皮鞋,头戴四楞小花帽;妇女无论冬夏喜着裙装上着西装外套,足穿长筒袜和皮靴,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冬季则围以大方巾。现今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城乡妇女均喜欢戴首饰以耳环、手镯、戒指、项链比较多见;年轻姑娘有描眉的习惯。小女孩逢年过节喜欢梳十数条小辫垂于脑后;已婚妇女梳两条辫子。现今妇女则以流行发型为主。

回族

回族人的服饰民族特色鲜明。年长男子多穿黑色布料衣服,中年以上男子喜戴白布小圆帽。老年妇女喜穿青色服装布料多为平绒或条绒,蒙白色盖头,扎腿;青年妇女喜戴金银、玉石类的手镯、戒指、耳环、发卡等首饰,穿各种大襟绣花外衣、旗袍、绣花胸兜、绣花鞋,有的还在裤角处绣上花朵;未婚少女一般梳一条辫子垂在脑后,已婚妇女要盘髻或梳两条辫子蒙盖头或戴白布做成的能遮住发际的深沿圆帽。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的服饰变化很大,年轻人穿时装者居多。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独具特色,男子喜欢戴彩缎作面四棱尖顶的狐皮帽子,穿黑条绒衣裤、大衣和长筒靴。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内外衣的领口、袖口、胸口、裤角绣上花纹图案;少女常戴的各色小花帽以珠子、玛瑙、金银作装饰,顶上插有猫头鹰软羽毛;已婚妇女一般戴“克米谢克”(绣花披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中青年妇女喜穿红、绿、淡蓝大花连衣裙,上穿坎肩和外套;小姑娘和少女的胸襟上饰有银元、银制品和各色珠扣。

相关推荐